爱老活动
海淀社区公益大讲堂走进上地街道
2019年8月12日至2019年8月13日上午,在上地街道领导的大力支持下,海淀公益大讲堂走进了上地街道,《公益大讲堂的意义》、《垃圾分类》和《志愿者团队归属感》三场讲座圆满结束。《公益大讲堂的意义》主要是从人与世界、人与人、人与自己的内心三者关系出发,探寻公益与人生的联系,梳理大讲堂设计思路。《垃圾分类》主要是通过分析我国垃圾的现状、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好处,进行垃圾分类现场实践,更为直观地帮助大家了解垃圾分类。《志愿者团队归属感》主要是讨论归属感的含义,探寻建立志愿团队归属感的意义,从而帮助每个人在家庭和工作中获得归属感,收获人生的幸福。街道相关负责主任对三场讲座很认可,表示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再次走进上地街道,举办类似的讲座。
为期一天半的课程圆满结束,三位老师进行了激情的分享,街道又从课程意义到技能操作,再到心灵归属考虑选课,给社干带来了实用又新颖的课程。课程中不仅有互动,现场实践,还有很多的社区案例分享,大家听的很认真,纷纷表示学到了许多知识,收获满满。
《公益大讲堂的意义》从课后反馈来看,有100%的人都觉得课程有收获;100%的人觉得授课讲师专业度很高;100%的人觉得课程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帮助很大。大部分社干都觉得课程很有意义,希望多组织活动,有位居民反馈说:“今天老师讲的非常好,希望多讲一些处理团队关系的方法。”
《垃圾分类》从课后反馈来看,有100%的人都觉得课程有收获;95%的人觉得授课讲师专业度很高;96%的人觉得课程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帮助很大。通过课程,大家都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,很受益,居民反馈说:“老师讲的很清晰,受益很大,可以多举一些上海垃圾分类的例子。”
《志愿者团队归属感》从课后反馈来看,有100%的人都觉得课程有收获;100%的人觉得授课讲师专业度很高;100%的人觉得课程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帮助很大。74%社干表示如果以后再开展课程,更倾向于听《情绪管理》的课程,课后有社工提问:“我们在周末组织大家参与社区环境卫生,但总感觉有些人的参与是很被动的,请问怎么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?”王菁老师回应:“您今天来参加讲座前,是不是也感觉这是领导安排的工作呢?您从被安排来听讲座,到现在自己愿意来听讲座,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?”通过现场一问一答,让大家明白了体会比实际方法更有意义。
课程结束后,街道主任说:“我不知道大家听了课程感觉如何,我自身来说听课后很受益,感谢老师的分享,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再听到类似课程!”活到老,学到老,看到每场课程都能给大家带来收获,对大家的工作与生活有所帮助,从街道领导到社干对大讲堂都表示认可,我们会再接再厉让大讲堂越走越高、越走越远,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公益,走进志愿服务,活出生命的喜悦,收获人生的幸福!
北京爱众慈孝家园使命:弘扬中华慈孝文化,激发老年人的生命活力,建立社区志愿者自治团队,实现中国公益互助式居家养老。